ISSN:1006-6772 

CN:11-3676/TD

主管: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

主办: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煤炭工业洁净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主编:解强

副主编:史翊翔  赵永椿   段伦博  曹景沛

执行主编:代艳玲

责任编辑:

常明然,010-87986452 

白娅娜,010-87986451 

张鑫

编辑出版:《洁净煤技术》编辑部

地 址:北京朝阳区和平里煤炭大厦12层(100013)

电话:(010)87986452/87986451

网址:www.jjmjs.com.cn

电子信箱:jjmjs@263.net

印刷:北京联合互通彩色印刷有限公司

国内发行:《洁净煤技术》编辑部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1430Q

广告发布登记号:京朝市监广登字20200056号


 

   

 

  创刊于1995年的《洁净煤技术》,迄今已经走过22年的历程。秉持“宣传清洁、高效的洁净煤技术,促进中国洁净煤技术的发展,为专家、学者提供交流平台,为国家交流合作提供渠道”的办刊宗旨,迄今共有106期、3000余篇凝结着作者智慧、浸透了同行专家汗水的论文呈现在读者面前。与此同时,《洁净煤技术》逐渐成为我国煤炭能源化工领域专业人员进行学术交流的优选平台。在2017年1月12日正式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武大版)(2017—2018)》(第5版)中,《洁净煤技术》再次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在164种“化学工程”类学术期刊中,评选出核心学术期刊50种,《洁净煤技术》排名第9位,仅次于本学科的8种权威期刊,名列A类核心期刊首位。

 

  “洁净煤技术” (clean coal technology, CCT) 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化石能源赋存特征、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发展阶段等方面的特点,使得我国的洁净煤技术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与美、欧等发达国家洁净煤技术领域重点放在燃烧发电技术上有所不同,中国洁净煤技术涵盖了从煤炭开发到利用的全过程,是旨在减少污染排放与提高利用效率的加工、燃烧、转化及污染控制等高新技术的总称。应运而生的《洁净煤技术》期刊,开辟了煤炭加工、煤炭转化、煤炭洁净燃烧、节能减排等栏目,报道煤炭加工技术(选煤、型煤、配煤、水煤浆)、煤炭转化技术(煤炭气化、液化、多联产、制氢与燃料电池)、煤炭高效燃烧及先进发电技术(循环流化床、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低NOx燃烧、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发电技术、中小工业锅炉改造)及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化再利用(烟气净化、电厂粉煤灰综合利用、煤层气开发利用、矿井水和煤矸石利用与资源化)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过去的数十年间,洁净煤技术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在传统煤化工的基础上发展、完善、集成而生长出的新型煤化工产业,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增强化工原料的自主供应能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与此同时,新开发煤炭资源的煤质特征、现代煤化工对煤炭利用的规模、各类新技术的出现等,对煤炭加工、转化、利用过程的高效化和清洁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我国近些年新发现、开发的煤炭多属低变质煤种,挥发分高、易自燃;传统煤化工的热转化(燃烧、干馏、气化)技术已由块煤、固定床、常压方式发展为现代煤化工的煤粉、气流床(或流化床)、高温高压方式,且系统庞大、投资巨大;煤中的微量元素,尽管含量极低,但由于我国每年数十亿的煤炭消费基数,特别是煤化工园区动辄每年对数百万吨煤炭的进行集中转化利用,也会释放并逐渐累积;现代煤化工过程中传统的煤系污染物(煤尘、含焦油及含酚废水)数量减少,但耗水巨大,并遇到了诸如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与浓盐水处理处置等新的难题。《洁净煤技术》捕捉到这些变化,相应地组织了“低阶煤提质利用技术研究”、“新型煤化工技术与产业化应用”、“碳减排技术”、“煤炭燃烧及污染物防治理论与技术”等专题。但是,我们意识到,加工转化利用行业的发展、洁净煤技术的进步、煤科学内容的丰富,要求《洁净煤技术》在报道的广度与深度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为此,《洁净煤技术》做了充分的准备:扩充编委会、调整编辑部人员。我们希望洁净煤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博硕研究生一如既往地呵护《洁净煤技术》这个学术交流平台,并不吝赐稿!

 

  让我们共同努力,把《洁净煤技术》办得更好!

 

主编:解强

2017年1月

 

上一篇:《洁净煤技术》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

下一篇:关于“燃煤污染物控制理论与技术”专题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