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1006-6772 

CN:11-3676/TD

主管: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

主办: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煤炭工业洁净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主编:解强

副主编:史翊翔  赵永椿   段伦博  曹景沛

执行主编:代艳玲

责任编辑:

常明然,010-87986452 

白娅娜,010-87986451 

张鑫

编辑出版:《洁净煤技术》编辑部

地 址:北京朝阳区和平里煤炭大厦12层(100013)

电话:(010)87986452/87986451

网址:www.jjmjs.com.cn

电子信箱:jjmjs@263.net

印刷:北京联合互通彩色印刷有限公司

国内发行:《洁净煤技术》编辑部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1430Q

广告发布登记号:京朝市监广登字20200056号


 

2016上半年下载量最高10篇论文,告诉你目前的研究热点

 

  总下载量1329次。低氮燃烧、CO2减排、低阶煤提质及转化、现代煤化工、页岩气勘探开发成为热点关键词。(数据来源:中国知网;统计时间为2016-08-03)

 

下载量最高的10篇论文题目

  低温SCR锰系脱硝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低阶煤催化热解研究进展及展望

  煤化学结构模型研究进展及应用

  CFB锅炉SNCR脱硝技术常见问题及对策

  中小燃煤工业锅炉节能减排途径及情景分析

  低阶煤提质技术现状及完善途径

  焦炉煤气综合利用及CO2减排潜力分析

  低阶煤热转化产品特性影响因素研究及展望

  页岩气在贵州省开发利用的现状及难题

  现代煤化工能源消耗限额标准体系分析

  

这些研究解决了哪些问题

  NO.1:为提高性能低温锰系SCR 脱硝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来自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的肖翠微副研究员和李婷研究了锰系低温SCR 脱硝催化剂的的研究现状,按照非载体型和载体型催化剂进行了介绍,阐述了载体、元素掺杂等因素对锰系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发现良好活性的催化剂须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无定型的晶态结构。

 

  NO.2:为推动煤催化热解技术的发展,来自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的孙任晖博士、高鹏、刘爱国等研究人员论述了金属类催化剂、负载类催化剂和煤基催化剂的催化机理及其对煤热解转化特性、产物分布的影响。根据催化机理不同,将煤催化热解工艺分为直接催化热解工艺、间接催化热解工艺和热解产物催化热解工艺,并论述了各工艺的研究现状。

 

  NO.3:为了解煤结构与反应性之间的关系,华北理工大学王凤、李光跃、李莹莹等论述了褐煤、次烟煤、烟煤、无烟煤的典型化学结构模型,分析了煤的化学结构模型在煤热解、煤气化、煤液化、煤自燃及煤的溶剂溶胀性中的应用。

 

  NO.4:为降低火电燃煤机组烟气NOx排放,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的赵鹏勃、高洪培、刘冬等和中电投江西电力有限公司的孙涛、余武高、安城共同合作,介绍了循环流化床锅炉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简称SNCR)脱硝系统原理和方法,对该技术在CFB锅炉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支持。

 

  NO.5: 为提高中小燃煤工业锅炉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中小燃煤工业锅炉的清洁高效发展,来自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的王春晶从清洁燃料替代、集中供热替代、采用先进工业锅炉技术、提高用煤质量4个减排途径对中小燃煤工业锅炉节能减排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了4个节能减排途径适用区域以及政策情景下节能减排效果。

 

  NO.6:为实现低阶煤的清洁利用,来自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周琦分析了国内外低阶煤提质技术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以移动床、回转窑、流化床、气流床为反应器的典型热解技术。

 

  NO.7:为了提高焦炉气的利用率,来自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的白宗庆副研究员、白进、李文综述了目前我国焦炉煤气的各种综合利用方式,包括焦炉气制甲醇、发电、制天然气等。结合焦化企业现场调研采样分析了焦炉气的典型组成、缺省碳含量及燃烧利用碳氧化因子。

 

  NO.8:为实现低阶煤的高效利用,来自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的裴贤丰副研究员论述了变质程度、煤岩组成、水分等原料煤性质及升温速率、热解终温、压力、气氛等热转化工艺条件对低阶煤热转化产品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各条件下低阶煤热转化产品产率、品质差异,提出了低阶煤适宜转化利用的途径及建议。

 

  NO.9: 为了研究贵州省页岩气的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的现状,贵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周仕来老师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贵州省地质调查院的《贵州省黔南地区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以及贵州省能源局等部门的相关资料统计,简要分析了黔北和黔南地区的页岩气资源储量分布情况。

 

  NO.10:为加深对目前颁布实施的现代煤化工能源消耗限额标准体系的认识,促进我国煤化工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来自内蒙古大学的金泽华、胡瑞生、龚雪和内蒙古石油化工监督检验研究院的胡佳楠、杜鹃、李应彤等合作,从技术要求、统计范围、节能措施三方面介绍现代煤化工产业中的煤制甲醇、煤制水煤浆、煤直接液化、煤制天然气和煤制烯烃4个工艺的能源消耗限额标准,同时结合我国现代煤化工发展现状对我国现代煤化工能源消耗限额体系进行分析。

 

当然,也可以和作者聊聊

  肖翠微 E-mail:xcwei_2001@163.com

  孙任晖 E-mail:sunrenhui@nicenergy.com

  王 凤 E-mail:hengshuiwangfeng@163.com

  赵鹏勃 E-mail:252763209@qq.com

  王春晶 E-mail:283562106@qq.com

  周 琦 E-mail:zhouqi0419@163.com

  白宗庆 E-mail:baizq@sxicc.ac.cn

  裴贤丰 E-mail:13641199758@139.com

  周仕来 E-mail:751957802@qq.com

  胡瑞生 E-mail:huruisheng@126.com

上一篇:英国赫尔大学教授Meihong Wang访问出版传媒集团

下一篇:教师节快乐!《洁净煤技术》全体同事向各位老师致敬!